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宝兴法院以司法力量提升绿水青山“生态颜值”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10-13 08:56:08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宝兴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司法协作,厚植保护理念,为实现宝兴生态环境“高颜值”打造靓丽法治底色,努力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提站位,提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始终坚持专业化方向和专门化要求,持续加强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配强审判团队,由1名院领导亲自担任团队负责人。印发《关于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与保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措施,全方位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依法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犯罪,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审结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滥伐、盗伐林木为代表的环资类案件33件,判决3名被告人补植复绿、1名被告人劳务代偿,开出生态损害赔偿“罚单”250余万元,从就地、异地、林地、水域等多层次、多维度修复生态。

建基地,打造“1+2+N”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模式。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构建环资司法实践基地体系。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实践基地(雅安),成为第二批设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实践基地的法院。在位于东河、西河片区的硗碛藏族乡达瓦更扎、陇东镇灯笼沟挂牌成立2个分支基地,在原永富乡设立“宝兴县补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等,形成“1基地、2分支、N示范”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模式。

勇探索,开创“三个全省首例”司法修复新路径。全面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修复新的机制与路径,多措并举推进生态环境“伤疤”变“青绿”。2012年作出全省首例“补种补栽”判决书;2015年发出全省首例“补种复绿”补种令;2022年审理全省首例“碳汇+司法”案,该案获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全省政法系统首届五年百佳案例”“ 2022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典型案例”等,被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人民法院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进行专题报道。

齐努力,共建生态司法保护“同心圆”。深刻认识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后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重大意义,从案件审理协助、人民陪审员资源共享、生态修复共建等方面全域全程全要素实质化开展与集中管辖法院的司法协作,形成上下协调有序、左右联动互通、部门沟通顺畅的环资审判司法协作机制,有力提升了司法服务保障生态环境的能力和水平,助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与检察、公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推进环境资源多元共治。

强引导,厚植生态保护“三个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规则指引和宣传教育作用,依托生态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环境资源司法主题宣传。分片区设立巡回审判点3个,邀请代表委员参与典型案件庭审,组织未成年人模拟庭审、自然研学,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宣传生态保护,全面开展法治教育、自然教育和科普教育,强化以案释法、随案说法,有效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法治保护意识,深耕生态文明,共建绿美宝兴。

重实践,推动绿色本底实现“高价值”。以“碳汇”案为切入点,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生态价值转化,突破生态“补种复绿”“生态修复资金”限制,拓宽青山“变现”的司法途径,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2022年以来,从“自愿认购”到“判决认购”,被告人累计购买碳汇368940kg,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责任编辑:宝兴县法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