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我为群众办实事|七旬老人47载初心不改 宝兴法院多方帮助寻“籍”梦圆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4-25 11:31:36 打印 字号: | |

“组织没有遗忘他,历史没有忘记他,感谢宝兴法院热情相助,感谢宝兴县委把我父亲的档案保存得如此完整。”4月15日上午,在宝兴县人民法院“悦读•阅美——党史故事大家讲”第三期现场,一位72岁的老人热泪盈眶,一再向宝兴县委和县法院连声道谢,她正是来自山西省偏关县的张志平老人。

4月14日下午,张志平老人带着妹妹、妹夫、女儿、侄子还有5岁的外孙女,一家三代6人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宝兴法院立案庭,与其他到此的人不一样,老人不是来咨询法律,也不是来立案申请,而是带着自己已故父亲张进的遗愿,前来宝兴寻找父亲当年的“红色足迹”,他们不远千里,只为找寻父亲的“党籍”,看看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张进,他又是谁呢?在与法院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老人坦言,她的父亲张进,1919年出生,籍贯山西偏关。1938年,张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地下工作,打过游击战、当过情报员,与日寇、汉奸开展过多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张进积极响应号召,跟随贺龙部队南下,先后在石棉县公安局、宝兴县人民法院任职。经档案查询得知,张进正是宝兴县人民法院第三任院长,于1954年至1958年期间在宝兴法院任职。1963年,张进因被错划为“右派”被遣返回原籍,1974年病逝于家中,1979年得以平反。

“爸爸没有等到平反的时候,就带着遗憾走了,当时他一直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洗刷冤屈,组织也一定能再次认可他,希望我们能够在他党籍恢复后,找回他的党籍和档案。后来直到1979年,我们得知爸爸党籍恢复了,可是却仅有一纸文件……”,张志平老人回忆道。这次,时隔47年,他们来到宝兴,就是为实现张进的遗愿,找回他的党籍,告慰已故的父亲。

在进一步了解中得知,张进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张时觉,长女张志平,幼女张晓平,其中长子已经82岁高龄,最小的幼女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曾经几度想前往宝兴,都因种种原因而搁置。直到今天,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一家人终于来到宝兴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不想再为自己和父亲留下遗憾。

得知这一家人是为兑现对父亲的承诺而来,他们的举动深深感染了法院接待人员,并立即将此事向院主要领导汇报。党组书记、院长冯川江知晓后,随即前往立案大厅接待了张志平一家人,并安排工作人员全力协助查询“老院长”张进的档案资料。所幸的是,经过多方查找,在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终于在宝兴县委组织档案室找到张进的档案材料。

当知道已经找到父亲的档案,张志平老人一家欣喜若狂,他们告诉法院工作人员,在到宝兴之前,他们本以为会无功而返,毕竟已经经过70年的漫长岁月,不清楚档案是否还保存着,而且刚到宝兴,对于找寻档案就没有任何方向,是去档案馆?还是去民政局?正当苦无办法的时候,他们决定到法院试试,毕竟他曾经在法院工作过,可能会有一丝希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档案不仅还保存着,而且是在县委组织部的档案室,这充分说明组织没有忘记他。

“我的妹妹是在宝兴出生的,我大约在十岁左右离开宝兴的,小的时候经常在这座铁索桥上走,现在我也经常关注宝兴的新闻,始终觉着对宝兴有种莫名的牵挂,有种剪不断的情愫。”带着欣喜的心情,在法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张志平老人故地重游,一家人沿着父亲的足迹,重拾梦中故乡那熟悉的感觉。60年后,当张志平老人踏上儿时还是铁索和木板简易铺就而成的宝兴铁索桥,她高兴地告诉法院工作人员,她又找回了曾经的感觉。

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开展党史教育的关键时刻,张进至死对党的执着信仰、张志平老人誓为父亲找回党籍的故事让法院工作人员深受感动。4月15日,张志平老人在为法院党员干警的分享中,她含泪讲述了父亲张进传奇的人生故事。尤其是老院长在弥留之际,仍然坚持对党的忠诚信仰,一心挂念他的党员身份,为法院干警上了一堂深刻、生动的党史故事,在座干警思想上、心灵上都受到极大触动和洗礼。

“虽然,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规定,我们无缘亲眼目睹父亲的档案,但能找到并复印带回去一部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父亲的档案能留在宝兴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成为宝兴历史的一部分,已足以告慰父亲。”离开法院的时候,张志平老人拉着法院工作人员的手,再一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责任编辑:宝兴县法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