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关镇房屋百分百受损,房屋全部不能居住,看着这些百姓,心里真的一阵又一阵酸楚。”她满脸抽搐地对身边的同事说道。地震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此刻她刚刚从受灾最严重的灵关镇跟随雅安市中院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返回宝兴法院机关。说着,她捋捋腮旁散落的头发,疲倦和被太阳暴晒过的痕迹深深烙在了她的脸上。她就是宝兴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陈敏,一位五十岁却依然坚守抗震救灾的女法官。
临危受命迎难而上
4月23日下午18时,刚从灯光球场安置点忙碌了整整一天准备回法院机关休息的陈敏突然接到电话,让她马上赶到宝兴县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报到。到了指挥部才知道,原来指挥部通知的人是单位上另外一位同姓的同事去,她立即拨通陈院长电话告知这一情况,陈院长让直接与组织部联系看怎么解决,事情紧急,组织部立刻要求既然她来了就她顶上。她不假思索就应下了,十分钟后,她就踏上了赴灵关镇参加抗震救灾的征途,到灵关镇指挥部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
“时间不等人,再怎么困难也得坚持住”,在前往灵关的时候,她临危受命,穿着一件棉衣,没有带任何洗漱用品就赶赴灵关镇,安排在中坝村开展灾民安置工作。接下来的两天气温骤然回升,灵关户外的温度更是达到三十几度。中坝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1300多人,有的村民小组沿着狭长的河谷分布,有的小组则在悬崖陡壁的山上。为了摸清受灾群众的具体灾情和急需的物资,她硬是冒着如火的骄阳挨家挨户地走了个遍。平时里的运动较少,这样的走村串户还真是特别吃力。工作组就她一个女同志,再过几个月就是她50岁的生日了,从检察官到法官,她经历了常人所难承受的压力,也磨砺出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工作组里的同志也格外尊重她,要不“陈姐”或者“陈嬢”这样称呼她。她身体很弱,体力比不上工作组的其他年轻同志,每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前进一步,她都很吃力,尤其是那身棉衣,让她的衣襟早已湿透。尽管如此,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想着前方也许有正在等待她们去解救的受困群众,她无瑕顾及那双被磨出水泡的脚,无瑕顾及被汗水浸湿的衣襟,不由地加快了脚步......
涉险挺进转移群众
上坝村六组所在的青山坪海拔3000多米,那里住有不足百人。由于山高突兀,至今不通公路,组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是搬至灵关镇上居住,留守的都是为数不多的老人。地震发生后,那里的山体崩塌,通往青山坪的路都是绕道而行,房屋全部垮塌,有十几位老人亟待转移,其中还有两位老人腿脚不便。几天内余震不断,老人的生命安全时刻面临威胁。得知情况后,陈敏同志立即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工作组,及时商讨解决方案。那一夜,她辗转难眠,心急如焚,她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里老人的安危。第二天一大早,她跟随工作组前往青山坪,想把那里的老人进行转移。但是那里的老人普遍思想都比较传统固执,觉得反正年纪也一大把了,就算真要有什么意外也不想离开家,叶落也要归根。陈敏同志发挥她女性细腻、柔和的性格优势和她长期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善于调处婚姻家庭案件的经验,把所有的老人集中起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做思想疏导工作,她说到:“您们安全了,在外打工的儿女们才能放心啊,现在电话也打不通,他们时刻都在担心你们的安全”。经过她耐心地疏导,老人们终于同意跟随工作组下山找安全的地方安置。一路上,陈敏同志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虽然地震带给了我们阴霾,但在此刻,爱的阳光照亮了我们抗震救灾前进的道路,任由道路蜿蜒曲折,任由汗水滴落,任由骄阳直射,都抵挡不住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决心。临近傍晚,直到把这些老人全部安置妥当,她悬着的心终于释怀了。
事无巨细竭力解困
安置点人多,“五防”(防疫、防火、防雷、防用电事故、防次生灾害)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要拉一根电线,不然我们一家老小怎么做饭吃?”,4月27日,一名安置在亿隆石材厂围墙外的小伙子嚷嚷道。此时,陈敏同志正在安置点登记受灾群众的基本信息,为发放救灾补助做好准备。听到这里,她放下手中的笔记本,马上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原来,这里有一名小伙子因家里有不满两岁的儿子,帐篷里没有电,不方便照顾,所以要求工作组想办法解决生活用电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是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的宗旨,想到这里,考虑到情况特殊,陈敏同志马上找到亿隆石材厂的负责人沟通协调,亿隆石材厂的负责人,始终不同意,她找来灵关镇相关负责人和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协商,亿隆石材厂的负责人终于同意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从厂区接出一根电线,才及时解决了群众的难题,赢得了群众的声声赞扬。
作为一名女法官,在工作中她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当事人做工作,多次荣获“调解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办案标兵”等殊荣。在灾难的面前,她依旧不甘人后,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法官无私赞歌。
(宝兴法院 李春蓉)